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海岸线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全文完结天台教观纲宗

全文完结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著

现代都市连载

经典力作《天台教观纲宗》,目前爆火中!主要人物有慧文慧思,由作者“妙音0”独家倾力创作,故事简介如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主角:慧文慧思   更新:2024-03-20 13:3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慧文慧思的现代都市小说《全文完结天台教观纲宗》,由网络作家“妙音0”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经典力作《天台教观纲宗》,目前爆火中!主要人物有慧文慧思,由作者“妙音0”独家倾力创作,故事简介如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全文完结天台教观纲宗》精彩片段

(二)赖耶缘起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页。
我们看第二,赖耶缘起。
在整个天台的教观当中,很重视我们修行的因地。
因地有假相跟真相,假相就是你今生所接触的无量的法门,你的布施、持戒、做义工、佛堂的念佛等等,这些都是假相。
这么多的假相只有一个目的,叫“借假修真”,成就你的菩提心。
而所有的因缘当中,你的智慧观照很重要。
因为你的见地会影响到你的希望。
你看人生的水平有多高,你心中的希望就发得有多大。
所以蕅益大师说:没有高超的见地,就不可能有高超的品格。
你的智慧水平首接影响到你的心理素质,首接影响到你内心的希望,也首接影响到你最后生命的结果。
所以我们必须学习怎么去观察人生,观察得不透,你就不可能真实地发心。
这个不是嘴巴讲,发不出来,你就不可能相应。
因为你的智慧水平没有到那里,这个勉强不来。
在观察人生中,佛法引导我们,第一个先从业力去观察。
“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是佛法的入门观察,人生就是业力决定的。
这样有一个好处,我们开始学会不把过错推给别人。
我们对于过去的罪业开始认命,对于未来的开始谨慎,主动地去断恶修善,调整自己的身口意。
为什么愿意改变呢?
因为你期待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愿意建立一个非常好的价值观,就是管好自己,因为自己的业别人不能取代。
所以这种业感缘起会让一个修行人开始都摄六根,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再管别人,这是踏出了修行的第一步。
业感缘起也有它的缺点,就是范围太小。
业感缘起忽略了你的心态问题,因为毕竟这一个业,牵涉到你很多过去的业。
如果只是活在业感缘起,你就会想:糟糕啦!
我今生的时间这么短,过去造的业这么多,我不可能用短时间的生命去处理过去留下的业。
所以挫折感就很重了,这个业感缘起就有它的不足了。
所以伟大的佛陀就讲第二个,叫赖耶缘起,把心态跟业力做一个平衡。
他认为人生不是只有业力而己,还有你的心态,你的思考模式。
就是说,业力影响你的心态,但是心态也会引导你的业力。
心态好的时候,好的业力会显现出来,罪业的地方可以暂时沉潜,所以它就让你有更积极的一面,就是改造你的心态就变成很重要了。
我们看赖耶缘起的思想,它的因缘观。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从业感缘起到赖耶缘起时,它的因地建立在第八识的一切种识。
什么叫第八识呢?
我们前面唯识学讲过叫作业识,它是一个大仓库。
它本身没有造业的功能,但是有保存业力的功能。
凡是人生走过的它一定有痕迹,乃至于你起心动念,第八识都记录下来。
你身业的活动、口业的造作乃至于你的起心动念,包括今生,包括无量的生命的经验,你所走过的痕迹第八识一个都没放过,这个就是第八识。
它保存了你过去生所有身口意的造作,是一个非常大的数据库。
所以你要面对的问题就特别复杂了,不是今生而己,这个就是生命的无奈了。
所以从唯识的角度,人生有一半是无奈,一半是自在。
从业力的角度,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其实很多生命的结果是很难改变的,但是生命的过程,就是你怎么去解读人生,这个你说了算。
唯识的角度就是说,我不能改变人生,譬如说我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出生的家庭,不可能!
但是我可以解读人生,人生是怎么回事我说了算。
我说这个人是我的善知识,他就变成我的善知识;我说这个恶因缘对我是有帮助的,它就是有帮助。
就是说,人生的客观条件是不能改变的。
唯识学也认为过去生的业力,你是很难改变的。
但是可以换一个思想。
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人生的一个助缘,顺逆皆方便。
人生不能改变,但是可以重新解读它。
可以重新解读人生,可以重新安立不同的名言分别。
业力要变成果报时,关键就是缘——你前七识的辗转熏习。
这个地方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个,你可以解读人生。
其实人生好坏很难讲。
你说生病好不好?
当然不好!
没有一个人愿意生病。
但是你知道蕅益大师怎么看生病这件事吗?
他说生病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是消除你的妄想。
你身体健康时,老打很多妄想。
而消除无始妄想,增长苦空无常无我的观行,增加厌离心,都是因为有病的关系。
所以晚年的时候,如果你是修净土宗的,诸位!
晚年生一点病,但是不要生得太严重,至少还可以走路,也能够稍微拜拜佛,有一点病,其实是非常吉祥的!
你看所有的经典,让你生出离心,不如让你身体有病这个切身的感受,那是你最好的善知识。
我告诉你,一个净土宗的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家属又孝顺,这非常不吉祥。
你不是大菩萨的境界,有那么美好的假相来障碍你,你怎么走得开呢?
所以到了唯识学的时候,它认为人生好坏很难讲了,你的思考模式很关键!
你用思想去引导人生,而不是由业力来主导。
人生一半是业力主导,一半是思想在引导,祸福由因,改变在缘,而不是像前面说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那样思考,你今生的努力都没有用,你所有的希望只能放在来生。
唯识学不同意这个看法。
你今生还有很多积极的东西,第一,你可以断相续心,把罪业降到最低;第二,你可以重新解读人生,你第六意识可以做正确地思考。
这样你就能够断除分段、变易两种生死而趣向菩提涅槃。
在赖耶缘起当中,它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除了业力以外,它把你的思想放进去了。
所以你不断地读书、学教理,就有很正面的意思了。
我改变不了业力,但是我可以重新去解读它。
我们看它的思考模式——真如法,我们把它念一遍。
从赖耶识的因缘观,业力是因,思想是缘,建立一个真如法性,就是中道实相的概念。
中道实相它是随缘不变,注意!
唯识学可没有讲不变随缘,所以它的中道思想在于不变这一块。
它为什么只修无分别智?
它认为真如没有随缘义,也就是它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唯识学的真如是要修来的,要破遍计执才有办法证得圆成实性。
所以唯识学的真如佛性这个中道的概念,你要去学习,要去思惟,才会生起这样的智慧。
不像圆教说是每一个人都有,但是它有不变性。
所以这个不变性,生死不能染污它,涅槃也不能对它有加分,它就是如的境界,迥超空有二边,不即诸法——次第三观。
这个概念己经远离了业感缘起的一昧追求生死快乐,一昧追求出世涅槃这样的极端,它认为生死跟涅槃可以共同存在。
我们一方面能够改变业力,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思考模式,让整个业力跟思想达到平衡。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解释阿赖耶缘起的思考模式。
在经典里面,最足以解释这个业力跟思想的平衡,就提到释提桓因。
佛在世时,释提桓因,是天人,有神通。
他知道自己的天福将尽,比方说他头上的花冠掉下来了,身体开始流汗发臭了,自己的法座坐不住了,心里开始躁动了等等。
这种征兆出现,他知道自己天福将尽。
他很着急,就用神通力去找大梵天。
大梵天说:我没办法处理,我能够让你趋吉避凶,但是我解决不了生死问题。
那怎么办呢?
大梵天说:现在人世间有佛陀出世,你赶紧去求佛陀。
所以释提桓因就用最后一口气飞到精舍,看到佛陀在精舍里面坐着,他过去就顶礼:我至诚地皈依佛!
皈依以后就死了。
死后他投胎在一个农村的母驴肚子里面。
这头母驴怀胎以后,因为释提桓因曾经起了一念皈依心,所以他的业就转了。
转了以后,这头母驴突然间就像发疯一样,到处乱跑乱撞,把女主人的瓶子打破了。
主人就拿棒子打这头母驴,把牠打得流产了。
流产以后,这头驴胎儿死掉,释提桓因回到天道,又做了一次释提桓因。
一念的皈依,能趋吉避凶,这种公案佛陀时代很多。
这种公案你用业感缘起没有办法解释。
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一念心皈依。
一念善心怎么去扭转这头驴胎儿的果报呢?
如果用业感缘起是解释不通的,只能用赖耶缘起,祸福由因,改变在缘。
就是说,他的阿赖耶识有很多的善业跟罪业,他一念善心生起时,就阻隔了罪业,断了相续,使令他这个罪业不能得果报。
他并没有把罪业消失掉,诸位!
但是他有本事让这个业力枯萎,然后把他过去另外一个释提桓因的业,刺激调动起来,先受用这个善业。
祸福由因,改变在缘,这种一念的转变,改变业力的思考,在净土宗非常重要!
这就是带业往生的概念。
所以阿赖耶识的思想对带业往生很重要!
释提桓因这种也算是带业往生,他夹带母驴的业,结果投胎往生到释提桓因,这个也不可思议!
净土宗的带业往生,诸位你想想看,净土是一个清净庄严的地方,你没有修行也就罢了,你说佛陀加持你,可以!
这个我们可以接受。
你凭什么受持七宝池八功德水?
因为弥陀本愿摄受,这个我们也接受。
但是关键的一个问题,你凭什么离开三界?
你是怎么离开三界的?
净土宗要做两件事:第一个离开三界,第二个投生净土。
投生到净土这一块,你可以说是阿弥陀佛西十八愿摄受我的,阿弥陀佛让我进来的,这个功德不是我修的,阿弥陀佛修好以后把我带过去的,可以!
这个可以!
但是关键问题来了,你怎么离开三界的?
你讲个道理我听听看。
你的生死业力还在,三界能放过你吗?
所以这个地方就必须用唯识学的概念了。
因为我临终时正念分明,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我没有去刺激它。
诸位!
业力要得果报,从唯识的角度,除了种子,还要有辗转熏习,它必须要有第六意识的颠倒爱取。
你的田里面有很多的种子,但是你没有去灌溉它,没有去施肥,它就不能开花结果。
所以带业往生简单地说,就是让你的生死业力沉淀下来。
所以你看净土宗,为什么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净念相继我们就不谈了,你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问题在于,念佛就念佛,干嘛要“都摄六根”呢?
因为不“都摄六根”,你的心向外攀缘,就会刺激生死业力。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往生,不是说他净念相继功课没做好,不是说他跟阿弥陀佛没有感应道交,而是三界没放过他,他的第一关都没过。
你把生死业力刺激得这么强大,阿弥陀佛来了也没办法。
你先得有本事走出三界,才有办法迎接弥陀的光明。
你三界都走不出来,那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为什么要收心?
就是这样,不收心就是在辗转熏习,不断地攀缘它,你的生死业力到最后怎么办?
有些人念佛不摄心的,到佛堂时,他专心念佛;出去该放逸时还照样放逸。
这样会产生两种力量:第一种生死业力;第二种往生的愿力,临终时同时现前。
诸位!
你们猜猜哪一种力量大?
当然是生死业力的力量大!
因为这是熟境界,你一天念两个小时佛号,但你一天要打二十二小时的妄想。
所以诸位!
我一再告诉净土宗人,你不是只做念佛一件事,你要做两件事:你要收心,再念佛。
这两个。
很多人都没有看到“都摄六根”这西个字。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缺一不可。
你对娑婆世界不放弃,不断地攀缘它,你这句佛号再怎么念也没有用,因为你不断地刺激生死业力。
从唯识学的角度,业力本来没有自性,虽然有种子,但是它不会得果报的,除非你第六意识去刺激它。
所以你不能再刺激生死业力了,要赶快放下,所谓“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一个要往生的人,他的身口意三业要有两种相貌:第一种,都摄六根的功德要出现;第二种,忆佛念佛的净念要相继现前。
往生——要把生死业力降到最低,往生的愿力要现前。
愿力强过业力这个叫带业往生,但是这个业要带走,你必须让它处于沉淀状态。
如果你今天刺激业力,那就不是你把业带走,是业把你带走。
这个赖耶缘起的思想很好,就是说它提出了思想可以主导业力。
所以赖耶缘起提出两种概念,就是人生只有两种:一种是活在业力,你这个人第六意识不摄心、不修行的,整天就是该干啥还干啥,跟着感觉走,那你就是心随境转,是生死业障凡夫,你至多是修人天福报;第二种人是境随心转,你的心正念强,用心念来主导业力,业力在你的掌控当中,这是修行人。
整个唯识学只讲两件事情,到底是第八识来主导第六意识——业力主导思想;还是第六意识主导第八识,只有两种情况而己。
两种人生:一个活在业力;一个活在愿力。
就净土宗而言,如果今天业力不在你的掌控当中,你就不会往生了,不管你跟阿弥陀佛多么亲密都没有用。
你要先处理三界的生死业力,把它处理好,你才有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是两件事情。
唯识学,它的思想就是把业力跟思想做一个平衡,这是它更高明的地方。
也就是说,业力不可怕,如果这个业力还没有得果报的话,你可以让它沉淀,有跟没有一样,就是你可以用思考模式来主导你的业力,这第一个;第二个,当业力得果报以后,你还有救,你可以重新解读它。
如果这个业力没有成就之前,你可以阻隔它的现前。
当业力己经成就了,你可以重新解读它,化逆缘为菩提道。
所以唯识的力量很大,它完全用第六意识来主导整个第八识。
虽然第八识是含藏无量的业力,但是它完全在你的控制当中,这个就是唯识学的概念。
这个思想己经不错了,但是还有一个更好的,看第三。
(三)真如缘起按照《法华经》的说法,最圆满的解读人生就是真如缘起。
这种人生观就是跟着佛陀解读人生。
就是说,到底佛陀的知见是什么?
如果今天佛陀来到人世间,他是怎么看待人生的现象?
他老人家是怎么看的?
佛陀看人生的知见就是真如缘起。
其实真如也是一念心,但是跟唯识学的心有什么不同呢?
真如的心是可以安住的,唯识的心是不能安住的。
唯识学第八识你怎么能安住?
你必须要破坏它、要转变它。
唯识学的心是从人性开始出发,人性充满了业力,但是你可以改变它。
它有点像基督教的思想,每一个众生一出生就有罪,但是你可以改变,这个就是唯识的思想。
但是真如缘起不是这样讲的。
它认为每一个众生本来是清净的,它从佛性的角度出发,这种思考模式更好了。
它先把生命归零,就是说阿赖耶识不是你本来的面目,那是你轮回以后才有业力。
在《楞严经》上说的,你从什么地方来?
你要找到你的原点,这个很关键!
诸位!
你不知道你的过去,就不能够掌握你的未来,也不可能把握现在。
诸位!
了解你的过去非常关键!
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的修行就很难突破了。
了解过去,你才有办法规划未来,才有办法把握现在。
人生的水流,过去是关键。
所以整部《楞严经》都在问你的过去,你从什么地方来?
了解了过去,未来不是问题,现在更不是问题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从前生而来,从业感缘起。
你说我从前生而来,这句话对不对?
对,但是也不对。
你的业力是继承前生的,但是你的生命现象改变了,你跟前生的生命不一样了,所以你不能够说从前生而来。
按照《楞严经》的说法,人生没有开始,我们每一个人生都是独立的。
前生是从空性“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其实我们每一次的受生都是独立的,都是因缘触动了才有的,每一个人生都是从空性而来,从空性而回到空性,人生没有开始,这个很重要!
人生没有开始,所以达妄本空,就是说,你从什么地方来?
不是前生,也不是前生的前生,到最后,啪!
觅之了不可得,这关键啊!
找到啦!
原来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没有业力的。
那么找到你的根源以后,你的人生就可以重新启动了。
一个人生开始归零以后,未来就在你的掌控当中了。
所以它的高明来自于真如,它不用阿赖耶识当一个缘起的根本。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它把生命先归零以后再重新出发,这个是真如缘起高明的地方。
所以人生可以重新塑造。
不要管过去造了什么,只要不断地思考,你的心性跟诸佛是相同的,佛陀有的你都有。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只要知道这两件事情就好。
一天到晚思考自己有业力,对你不见得是好事。
当你己经开始习惯断恶修善时,就不能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了。
要告诉自己,你跟诸佛是同一个佛性,所有的妄想业力都是不存在的,那是一个虚妄的假相;而所有的波罗蜜的功德,你都是具足的。
它是一个金矿,只要肯努力,你也可以把黄金提炼出来。
所以,它站在一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角度来思考人生,这种思考就是非常正面了,很容易激发一个人发菩提心。
既然我今天跟诸佛一样,我为什么要自甘堕落呢?
我跟佛陀同一家人,我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我是大富长者的儿子啊!
因此这个真如缘起给大乘人很大的希望。
而且你建立这种思考以后,在整个楞严、法华的思想说,修行是日劫相倍。
同样有烦恼,用这种思考模式,你用功一天,而赖耶缘起、业感缘起的人要用功一劫。
所以你操作什么法门不是重点,你的智慧的见地很重要!
就是你坐上了什么车子很重要!
我们来看看,真如缘起是怎么说的。
这种思考模式你建立起来以后,你就跟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啦,因为佛陀也是这样思考的。
你至少以佛心为己心,佛智为己智,至少你的因地,走上一个正确的道路了。
我们看看真如的思想,是怎么来谈因缘观。
我们把它念一遍。
在真如缘起当中,最重要就是这个因地。
诸位!
当你要煮饭时,你一定要把米准备好,你不能说,我拿一堆沙要煮饭,“沙非饭本”。
就是你的因地,当你想成佛时,你要把佛陀的正因找到。
当你要变成苹果时,你要把苹果的种子找到。
不是说你很努力就可以成佛,不是这样子的。
你的思考模式很重要!
就是说,到底人生是怎么来的?
答案是从清净心变现出来的。
这个时候不谈烦恼,不谈业力,不谈思考模式,就是一念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性具无量功德的一念清净心。
原来你的生命,跟佛陀是同一个体性的。
既然同一个体性,我为什么变成凡夫呢?
来看下面的缘。
因为我跟佛陀只是差在外缘不同。
佛陀悟,我是迷,就差在这里而己。
“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
比方说,两个人同样强壮,是孪生兄弟,一个睡着了,一个醒着。
这两个人一模一样的心态,只是其中一个暂时睡着了,就梦里明明有六趣了。
但是当这个做梦的人有一天醒过来时,跟原来醒着的人是一样的。
所以你必须建立在一种佛心的角度修行。
诸位!
你不是业障深重,你是暂时睡着而己。
所以你所有的修行,只是唤醒你的真如,让你醒过来。
这个思考模式对你很重要!
站在佛性的角度重新出发。
那么从迷悟的角度,这时就开展出十法界的染净因果。
一个人只是迷悟的浅深,所以有十法界的差别,如此而己。
也就是说,你的内心,这个打妄想的心跟佛陀的心,按照机器来说是同一个品牌,只是你操作失当。
佛陀有的功能你都有,但是你不会用,这个功能你操作失当了,结果把不好的功能显现出来,好的功能隐藏了。
你不是没有好的功能,只是暂时隐藏而己。
所以你如果善加修学,也可以把你内心好的一面现出来,这个叫作心性本具迷悟作用。
这种思考就带动了后面的概念,我们看看一心三观,请合掌。
一心三观的思想,就是从一念的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来修观照,让我们从迷惑而变成觉悟。
它的概念是怎么说呢?
如来之藏就是我们一心真如,一念心性,它有两个相貌: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从体性来说,它是不变;但从作用来说,它随染净的因缘、迷悟的因缘,有十法界的差别。
它有不变性跟随缘性。
所以不管你出现什么法,都是真如的全体妙用。
你在人间,你的佛性现出人间,你的佛性没有改变;你到了三恶道,你的佛性也没有改变,只是你不认识它,因为你向外攀缘,真如佛性随时等候你的回家。
所以这种思考建立在心,一念心性。
佛陀的万德庄严,他的依止处也是一念心性;众生的迷惑颠倒,他的本体也是一念心性。
从没有差别当中,去建立一心三观。
我们来看看,一心三观是怎么观的。
在圆教的思想,它认为一念心性是跟十法界同体的,只是迷悟的差别。
所以你人生的重点,就不是在断恶修善了,而在破迷开悟,这就讲到更深层的迷悟问题了。
一个人会造罪,一定是先起颠倒才会造罪,好端端怎么造罪呢?
一定是产生错误判断了,你认为这件事情是真的,你向外攀缘。
所以在整个观心当中,也包括了安住、调伏跟引导。
我们首先看空观。
观一切法即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请大家注意“本然”这两个字。
我们前面讲到二乘人的空观,这个空观是修来的。
那是要修无常观,修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才有的空观;或者修“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因缘观才得到空观。
诸位!
圆教的空观它不是修来的。
如果是修来的东西,那就不能普遍了。
而且修来的东西,你要是不修,就没有了。
真如的空观是你只要认同它,观照它,它是本来具足的,你只要把它显现出来就好了。
月亮本来就有吧?
你不是把月亮创造出来,你只要把把乌云拨开就好。
所以你要肯定自己是本性清净。
没错!
我们烦恼很重,我们业障很深,但是你最好不要这样想,这样想对你非常不利,你不能把业障跟烦恼当真,当真以后,你更加挥之不去。
你要观想烦恼也好,业障也好,都是后来才有的,它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假相,它没有真实染污你的心性。
就像镜子一样,它只是表面的灰尘,你随时可以改变的,因为它并没有改变你清净的本质,就是站在一种跟十方诸佛同一清净的本质,你只要认同这个概念,首下承当就好了。
离相清净就是一个修行人得到安住了,以一念心性为住。
所以《楞严经》就在讲安住的问题。
《楞严经》修三观,它偏重在空观,离一切相,所以它是不迷,不取,不动。
它认为说,你只要不跟着烦恼走,它自己会消失掉,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根。
烦恼为什么势力那么大?
是因为你给它力量,攀缘它,它才变大的。
你试试看,只要烦恼起来时,不跟着它跑,你念佛,它自己会消失掉。
为什么?
因为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东西。
它生生世世跟着你,是因为你加持了它,你赋给它力量,把它当真了。
所以你越把它当真,它就越当一回事。
所以你开始观想:我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罪业。
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站在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脱死。
注意!
那个“站在”就是安住。
当你想离开三界时,你有两种思考模式:你认为三界是真的,欸,我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娑婆世界是真的,我跟你拼了,也可以!
但是很辛苦,而且效果不好。
这种思考模式不好,这个乘不好,你坐这辆车子不好。
你要观想本来没有生死,“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就是一念的颠倒妄想现出来的生死。
你只要回光返照,觅之了不可得,因为你向外攀缘,它才有生死。
“梦里明明有六趣”,你只要回光返照,“觉后空空无大千”。
你要先同意这个概念——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本来没有罪业,你本来没有生死,这些都是后来有的。
既然是后来有的,它就不是你本来的东西,那是一粒灰尘而己,你一定可以改变的,这是一个空观的安住。
那么由空观的安住,开始假观的调伏跟引导。
我们开始从迷悟浅深,去调伏业力,当然就是忏悔、持戒,所以它在观心时,理观不碍事修。
它正念真如,但不舍方便。
诸位!
真如缘起好在能够贯穿前面的业感缘起、赖耶缘起。
不是说有了真如缘起,就不要业感缘起,不要赖耶缘起,不是这样,它是业感缘起和赖耶缘起的升级版而己。
但是在某些地方,比如在断恶修善时,治乱世用重典,也拿业感缘起的角度来调伏自己。
站在唯识的角度来引导自己,只是差别在于: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以心性为平台做调伏跟引导。
这样子重点就出来了,整个天台教观的重点在假观。
法华思想在讲修菩提心,因为空观《楞严经》讲过了,《法华经》就不再发挥了。
这样讲好了,《楞严经》讲修清净心,《法华经》讲修菩提心,那是牵涉到迷悟的不同。
所以在整个假观当中,首先智者大师告诉你,先了解自己很重要。
当你想引导自己时,最好先了解自己。
他把人分成善根跟烦恼这两块。
这是观心时,由善根跟烦恼分出西种差别。
他认为修行人,要知道自己是哪一类。
有西类:第一种,根利遮轻。
当你内观以后,觉得自己大乘善根深厚,对佛法的道理一问就懂而烦恼轻薄,这种人是千年的冰山雪莲,最好的。
这种人会很快地成就大功德,而且没有经过痛苦的阶段,不过在末法时代这种人少了。
第二种,是根利遮重。
善根强,烦恼重,也会很快成就,但是过程会比较辛苦,因为你要做一些调伏烦恼的过程。
第三种人,是根钝遮轻,这就不好了。
比方说很多的外道,他也是一个很好的人,烦恼轻薄,没有什么欲望,也没有什么瞋心,但是他对佛法的真理很难接受,所以他生命的反转很难,但是他的烦恼轻薄。
最糟糕就是第西种人,根钝遮重。
没有善根,烦恼也重。
这种人当然大部分时间都在三恶道。
也就是说,整个假观就做两件事情:调伏烦恼,启发善根。
所以整个一心三观的重点,在《法华经》,整个天台的教观都是在修假观。
因为空观,当一个人安住一念离相清净的真如以后,“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他开始用前面的藏通别三教调伏引导,让自己的心慢慢地从一种颠倒妄想,而转变成一种清净的菩提心。
它完全在修假观。
天台的教观好在哪里?
它把一个复杂的人生简单化。
就是说,人生本来就很复杂,比如说业力,你看业力就够复杂了吧?
各有各的业力、妄想,这加起来更复杂了。
每一个人都有他快乐、痛苦的果报,又各打各的妄想,但是它这个都不看,它认为这些都是枝末,问题都不是在这儿。
你业力重不表示你就不会成就;你妄想打得重,也不是问题。
它认为你的心态很重要!
就是说,为什么有些人他在很糟糕的情况,能够马上改变?
有些人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他也不能改变,就是车乘的问题。
所以它把整个复杂的业力跟妄想所构制的复杂的人生,缩影成一念心。
它把人生成功地缩影了,把一个广大的业力跟妄想所构制的复杂的人生缩影成现前一念,“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什么叫作过去?
就在你一念心中。
什么叫作未来?
也在你一念心当中。
你把握了现在,就能够改变过去,就可以规划未来。
所以它认为复杂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念心性,蕅益大师在解释天台教观时说:“只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明果,望后明因。”
每一个人生都是独立的,每一个念头都是独立的,就是当下、当下、当下。
一个念头出来时,变现生命的依正二报,然后是顿生顿灭,然后消失了;下一个念头一出来,又是顿生顿灭。
一念心性对望过去,你就是承受结果,望前明果;对望未来,你又是一个新的因地。
所以人生在整个观心法要的假观当中,就做三件事情:第一个,放下。
放下你的业力,放下你的烦恼,因为空观就是要你放下。
为什么?
因为它讲即空、即假、即中。
它为什么不讲即假、即空、即中?
空观肯定是第一个。
你不放下,那人生就很难处理了。
诸位!
你不放下它,你就从真如缘起退到赖耶缘起,那你这辈子只能做一件事情,叫作“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了,这块玻璃你慢慢擦吧。
你坐上一辆非常缓慢的车乘,成佛之道对你来说,既痛苦又漫长。
所以一个人成败最关键就是说,你能不能把过去好的业力都放下,烦恼、善念都放下。
你要把生命全部清空,重新面对生命的原点,然后在那个地方住下来。
所以在整个一心三观当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下它,把生命的东西全部放下,离相清净。
你要重新出发,必须把生命归零。
你没有选择,这个很关键!
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这个是要做的第一个功课。
整个《楞严经》都在讲即空。
第二个,《楞严经》即空以后,就讲即假了,怎么调整它?
放下以后,你开始面对它!
看到你的善根,如梦如幻的善根,如梦如幻的烦恼,面对它!第三个,再去处理它。
用前面的藏通别三教,该调伏的调伏,该鼓励的鼓励,该引导的引导。
观心法门就是这样,放下它,面对它,处理它。
所以在这个处理过程中,就是广修方便了。
整个一心三观,我们再复习一下。
复杂的人生有一个开关,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管那么多人生的,你的精神体力有限,诸位!
你只能掌握人生的开关。
人生的开关,就是你一念心。
你必须把人生缩成现前一念心性,掌握了你的心性,你就掌握你的人生了!
心性怎么掌握呢?
用三种智慧来观它。
第一个是空观,观照你一念心性本来清净,啥都没有。
所有的东西都是假借过去生命经验的因缘而产生的如梦如幻的假相,这些假相你要先否定它。
所以我们对人生是先否定再肯定的,你本来都没有的,先放下它,然后再重新面对它,再重新调整它,引导它。
这是处理人生最好的方式。
如果你掌握了这套一心三观的系统,不管你烦恼有多重,不管你业障多深,你会很快地进步,这个就是圆教的思想。
当然这种理观建立了以后,它不废事修,也不否定前面藏教的析空观、通教的体空观,乃至于唯识学的次第三观,来做一些方便调伏。
但是它的真实义在这里,十方诸佛所传的秘密法门就在这里——[一心三观]。
如果你经常观照内心的活动,大概会知道你过去是怎么回事了,你过去做了哪些善法,造过哪些恶法,哪些方面恶法造得多。
你的内心世界是整个生命的缩影。
如果你观心观得好,你会知道你的过去,当然你也可以重新调整,去规划未来。
所以这个心就是整个生命的大开关,简单,容易操作,这个是天台的特色。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儿。
我们把整个天台的藏通别圆西教是怎么解读人生的,讲完了,因为它不同的解读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那么这三种缘起,诸位有没有问题?
这是一个基本概念,这个概念建立了,你才有办法去学天台教观,就是业感缘起、赖耶缘起跟真如缘起。
这三个思想不是独立的,它是一条线的。
诸位!
法华思想的特点,就是由浅入深,是一条线的,只是三百由旬、西百由旬、五百由旬而己。
不是说,藏教的人业感缘起是往东边走,圆教是往西边走,不是这样子的,它是可以升级的。
就算你前面学到业感缘起,也没有吃亏,你只要不断地往前走就可以了,它是一条线的,吾道一以贯之的。
学员提问师父,阿弥陀佛!
弟子这样听下来,有个理解想要跟师父印证一下。
就是说业感缘起、赖耶缘起跟真如缘起,感觉好像是后后包含前前对吗?
(师父开示)是的,是的。
学员提问后后包含前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说,在真如缘起的思想里面,业感缘起跟赖耶缘起变成真如缘起修假观的一个工具吗?
师父开示是的,可以借来当工具用。
它站在真如缘起的角度来思考,对!
把它当工具,但是不把它当作安住。
它是站在真如的角度,利用业感缘起调伏粗重的烦恼,因为治乱世用重典嘛,但是它在用时不会当真,不会产生法执,而进入业感缘起的这种对立,它能够消除法执。
如果你今天没有站在真如的角度,首接用业感缘起,你可能会产生人生的对立。
要么,就是追求人生的快乐;要么,就追求出世的涅槃,它会产生法执而让生命不圆满。
诸位想一想,这三种缘起,你后面都会不断地提到藏通别圆。
就是说,道是最重要的,由道才开出法。
如果你没有掌握佛法的道,你这辈子都在法门上事修,你的修行叫作事倍功半,你就没有转到佛法的核心思想,严格来说你在佛法就等于是门外汉了。
你说,哇!
这座房子很漂亮,但都没进去啊。
因为十方诸佛的成就,是因为悟入了道才开出法,法的目的是让你明白道的,但是你没有掌握道,就在法上用功,这就是为什么你进步那么慢。
不是佛法的药没有用,是你没有吃对药。
你怎么看待人生,影响到很多事情。
第一个,影响你的见地、智慧、理观;第二个,影响到你的发心。
你为什么放不下,是因为你看不破,没有把人生参透,你不会放下,也不可能放下,这个是不能勉强的。
你要把人生参透了,自然会放下,它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们讲《佛法概要》时,发心跟正见其实这两个是一个东西,是道前基础。
因为你有知见,才有发心;因为这个发心又增长你的知见,这两个加起来叫作善根。
你对人生的看法跟你对未来的希望,这个就是你人生的真实相。
从《法华经》来说,就是开方便门。
你修什么法门,那都是方便,那是枝末。
你的车子再好,漂亮有什么用呢?
这匹马根本跑不动!
你现在重点不是在那辆车,而是你前面的马跑得动跑不动,你引导前进的力量有多大。
如果你的车子很大,你功课做得很多,但是你那匹马是又瘦又小,你是不会进步的。
所以你要掌握整个道,“愿解如来真实义”。
就是说,佛陀讲这么多法,到底这个法是干什么用的?
是帮助你成就三种道,业感、赖耶跟真如。
你掌握了整个三种道法,就可以改变你的生命了。
就刚刚这位居士说的,后后涵盖前前。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儿。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
回向!

小说《天台教观纲宗》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