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和兄长的生死,心想自己留在这也没什么用处,于是便匆匆赶回京城。
那时的我不用易容,也枯黄干瘦得如同难民一般,轻易地就混入了戒备森严的京城。
而尚书府早就被烧成一片白地,最后我只捡到几幅烧焦的枯骨。
我抱着那些骨头失声痛哭,爹娘和兄长再也回不来了。
几日后,英王的兵马迅速占领了京城,和叛军激战,最后大获全胜,将囚禁在宫中的圣上救出。
京城上下一片感激赞美之声。
圣上亲临城门,正式迎接英王和家眷入京。
那时我才看到,同英王并肩而立在马车上风光无限的女子,竟是我的堂妹崔玉蓉。
那时京城早已传遍,崔玉蓉不惧危险,舍生忘死,历尽千辛将密旨送到英王手中。
圣上可以得救,崔玉蓉功不可没,英王更是欣赏她的勇敢,爱慕她的人品。
于是叛乱平定那日,圣上亲自下旨,赐崔玉蓉英王正妃,嫁入英王府。
我前去找她理论,可一入英王府,她便抱住我失声痛哭:
堂姐,你还活着?太好了,我终于可以向九泉之下的伯父交待了。
7.
爹科举出身,当年殿试一举夺魁后被老尚书看中,将娘嫁给了他。
爹凭着自己一身学识和岳丈的提携,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叔父就是那时拖家带口上京投奔父亲。
爹为人正直,从不肯以权谋私,叔父多少次想要爹帮着堂兄谋个一官半职,爹都说当官要凭真本事,鼓励堂兄读书科举。
他送堂兄去最好的私塾,时时考教他的学问,也经常接济叔父家。
可惜堂兄不是那块料,考了几年都名落孙山,最后只能靠爹的旗号在衙门做个小小的吏官。
叔父一家也只得依附着尚书府过日子。
那时崔玉蓉时常到尚书府来玩,她对娘和我都是谦恭有礼,小心翼翼。
她常常羡慕地看着我的屋子,衣裳首饰和使唤的下人说:
堂姐,你的命真好,若是我爹也像伯父这样厉害就好了。
那时我还天真地说:
这有什么,我爹说我们都姓崔,我的就是你的,你喜欢拿去便是了。
可娘却说崔玉蓉不是心思简单的孩子,让我离她远些。
我不解,娘这样高门大户出来的女子心思总是弯弯绕绕,总之我
使用知乎或者盐言故事app搜索专属内部别名《清野七五三》就可以全文免费阅读了